大皖新闻讯 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多样性调查团队创高网,在五一假期期间取得重要发现。田胜尼老师带领的科考组于铜陵市枞阳县一山顶沼泽池塘,发现面积约300平方米的野生莼菜自然种群,这是安徽省沿江一带莼菜种群消失后,近二十年来重新记录到该物种的野外分布。
这片生长于山顶沼泽的莼菜群落正处于盛花期,紫色花瓣与墨绿浮叶相映成趣。现场调查显示,该种群呈连续片状分布,周边伴生有菖蒲等湿地植物,形成独特的高山湿地生态系统。
创高网
作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莼菜(Brasenia schreberi)具有重要科研价值。这种多年生水生草本具有典型盾形叶和胶质黏液特征,其根状茎横向匍匐生长的特性使其在水质监测和湿地生态研究中具有指示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该物种在2021年最新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保护等级虽由一级调整为二级,但其生态价值并未削弱。
"这个发现堪称意外之喜。"田胜尼向记者展示着莼菜电子标本照片,并表示自2016年起,团队持续在安徽沿江湿地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足迹沿江各类湖泊、河流等,但始终未觅莼菜踪迹。此次在远离传统分布区的山顶湿地发现健康种群,为研究环境及气候变化下物种避难及珍稀物种保护提供了新样本。
研究发现,莼菜不仅是《齐民要术》记载的"江南三大名菜"之一,其胶质黏液中的多糖成分更被证实具有抗肿瘤活性。目前该物种在我国呈现"核心区收缩、边缘区扩散"的分布特征,本次发现地将为建立高山湿地保护小区提供科学依据。
田胜尼老师建议,铜陵市生态环境局和林业局等相关部门加强莼菜等珍稀种质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在后期开展铜陵市生物多样性调查项目中,摸清铜陵市生物资源本底现状,强化对珍稀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高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美丽安徽建设贡献铜陵力量。
莼菜作为"生物活化石",其分布变迁记录着我国湿地生态演变史。本次发现,其特殊的山顶湿地生态环境或为气候变化背景下物种避难所研究提供关键案例。
大皖新闻记者 郭未祎
编辑 许大鹏创高网
七星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